查看原文
其他

中秋 | 心中的月亮

2017-10-04 融创官微



🌕


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,

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。


——季羡林


©丰子恺画:松间明月长如此


又是一年中秋节。八月十五,三秋之半,这一晚,天上的月亮格外圆,印衬着人间的团圆与美满。

 

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第一回便笔走中秋,“天上一轮才捧出,人间万姓仰头看”,拉开了红楼巨篇的大幕。

 

©清 孙温 《红楼梦》中秋宴


《红楼梦》中,有三次描写了中秋的盛景。脂砚斋批注道:“用中秋诗起,用中秋诗收,又用起诗社于秋日。所叹者三春也,却用三秋作关键。”

 

中秋之夜,“街坊上家家箫管,户户弦歌,当头一轮明月,飞彩凝辉”;府内早备瓜饼分至各房,月上柳梢时拜月祈福,中秋宴亦庄亦谐、大俗大雅,十二首菊花诗佐着螃蟹落下肚。

 

月盈月缺之间,亘古不变的明月已映照万年。



- 映照万年的月亮 -


宋代专门记载人文风俗的周密《武林旧事》、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这两部书,就都设了“中秋”条目,较细致地记载了北宋以来的中秋习俗。

 

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写,“中秋夜,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玩月”。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,附近居民半夜都能听到从后宫传出的音乐声;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,连小孩都不肯睡,“闾里儿童,连宵嬉戏。夜市骈阗,至于通晓。”


南宋中秋之夜更是灯火通明,“至晚不绝”在“金风荐爽,玉露生凉,丹桂香飘,银蟾光满”的夜晚,“虽陋巷贫窭之人,解衣市酒,不肯虚度。”

 

中秋如明月均分光辉,是所有人的节日。


©清 陈枚《月曼清游图之八月琼台玩月》

 

但中秋节最初形成的时间还是要往前追溯。根据大量的诗文记载,唐代就有了在八月十五赏月、饮酒、赋诗的习俗,而且在文人、社会中上层已经蔚然成风。

 

明清之际,唐宋时偏重于精神玩赏的中秋节,逐渐转变为注重世俗人伦的中秋节,月饼也开始流行。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:“八月十五祭月,其祭果饼必圆……月饼月果,戚属馈相报,饼有径二尺者。”

 

从古至今,团圆都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。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,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。



- 心中的小月亮 -


季羡林说,“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,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,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,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,我都看到过月亮”,然而 “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,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。”

 

家乡芦苇坑里的小月亮是他心中深深的、浓浓的乡情牵绊。思忆处,“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。”

 

©丰子恺画:几人相忆在江楼


一件事物,象征着家乡的念想;中秋的月亮,总是家乡的更为明亮。

 

郁达夫自进入农历八月,就开始想念桂花栗子和钱塘江八月十八的秋潮,想在满觉陇南高峰翁家山一带的桂花树下,饮黄酒吃螃蟹,看当地农家挂起腊鸭,开始准备春节吃食。

 

北京人舒庆春认为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,街上的铺店陈列着各式的酒瓶,各种馅子的月饼。“人们即使没余钱买菊吃蟹,一两毛钱还可以爆二两羊肉,弄一小壶佛手露啊!”

 

生活,如嚼月,所蕴藏的甜蜜味道需要细细体会。得三五好友,共望亘古不变的明月,与知己一起举杯望明月,食家中美味,心自安然。


©丰子恺画:山高月小水落石出


冯骥才在《我们的节日:中秋》一书中这样写道:“大团圆的结局、大团圆的意向、大团圆的人生理想,是中国文化的情结……月亮圆通的形与光,直通圆通的佛性。具有圆满之美的禅是众生之本性、生命之灵光,是生命的自由境界,是审美的最高境界。”

 

团圆和家,永远都是最温暖的存在。


在美好的中秋之时,融创祝所有业主平安喜乐,月圆满人团圆,无论在何处,都能拥有心中的月亮,感受如家乡般心安。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